济三煤矿锚定“指标引领、过程管控”核心目标,以“市场化运作+精益化管理”为双轮驱动,围绕培训、安全、机制、效能等关键环节全链条发力,将班组建设中的安全、生产、质量、成本、设备、人员、改善七大任务转化为可落地、可量化的生产力,成功实现管理模式从“被动管”到“主动干”的变革,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培训赋能:靶向施策筑牢能力根基
“既要借鉴先进经验,更要破解自身难题”,这是济三煤矿在培训工作中始终坚守的原则。
市场运行事业部率先赴先进单位开展对标学习,创新打造“案例教学+分组讨论+方案竞赛”培训模式,将外部优秀经验与本单位实际深度融合,“量体裁衣”制定落地方案。同时,针对各基层单位特点实施“一队一策、一班一案”,并安排专人开展一对一跟踪调研,为班组建设筑牢“能力基石”。
各区队积极深化培训模式创新,广泛推广“导师带徒”“岗位互学”“班组小课堂”等形式,鼓励职工跨岗位学习,熟悉不同作业流程与安全要点,有效提升班组协同作战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。综采一区创新班前会“安全一点课”机制,通过现场照片直观呈现上一班次存在的安全问题,同步明确问题原因、责任人员与整改时限,以“小培训”解决安全生产中的“大问题”。此外,矿井9名管理技术人员参与2025年度轮岗交流活动,在实践中积累经验、锤炼综合本领,加速向复合型人才转型,为矿井发展储备骨干力量。
安全筑基:全员参与织密防护网络
济三煤矿将安全管理贯穿班组建设全过程,构建起“指标分解—过程管控—闭环整改”的全链条安全管理体系。
各生产区队每月精准分解矿级考核指标,对不规范操作、隐患整改等问题进行深度剖析,制定针对性解决对策,确保安全管理无死角。洗选发运中心启动“惠工小课堂”系列活动,将文件中的安全规章制度“拆解”为职工易懂、实用的“家常话”,结合隐患案例,清晰讲明“违规操作的后果”与“规范步骤的必要性”,织密全员参与、全方位覆盖的安全“防护网”。
在生产实践中,安全管理持续护航。二十采区岩巷综掘作业通过动态判定标志层层位,确保掘进层位始终处于稳定顶板层位,大幅减少顶板破碎及加密支护带来的额外工作量;根据顶板岩性,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差异化支护方案,当顶板条件较好时,将锚杆排距进行优化,实现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。
机制创新:市场化赋能激活内生动力
“干多少活、拿多少钱,账目清清爽爽”,这是济三煤矿职工对市场化分配机制的直观评价。
为打破传统分配壁垒,根据工序技术难度、劳动强度制定差异化工序单价,对关键岗位实行价值权重倾斜,通过“班清班结”制度实时公示工作量与薪酬,让收入与实绩直接挂钩,彻底改变以往“按人头”发工资的模式。“人多好干活、增人就增资、处处都要人”的旧局面,逐步被“人少收入高、增人不增资、处处求精干”的新生态取代。
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推行“成本降低、矿井增效、职工增收”的三赢机制,将修旧利废价值量化为“岗位货币”,职工每修复一件设备、节约一吨材料,均可折算为实际收入。季度评比中,排名前三的单位最高可获5000元奖励。机制的创新迅速激发基层活力,胶轮车维修车间通过拆解废旧马达、修复备用电源,每月节约配件费用26.8万元;矿车维修班组成功将10余辆报废矿车“复活”,节省购置资金近20万元,市场化赋能的成效持续显现。
效能提升:精益管理实现工效质量双跃升
以“全员参与、预防为主”为核心,济三煤矿构建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闭环,推动设备管理从“事后抢修”向“事前预防”转型。
建立“矿—区队—班组”三级设备维护责任体系,将日常检修与融合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全员生产维护模块深度结合,为每台设备建立专属履历档案,分别制定点检基准书和维修巡检基准书,常态化开展设备日常点检与专业维保工作,形成“谁操作谁负责、谁维护谁记录”的清晰责任链条,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。
以打造精益现场为目标,持续扩大示范点辐射“广度”与建设“深度”,根据维修特点和职能划分管理区域,明确效能提升指标。运输工区胶轮车维修车间聚焦“维修标准与精益现场管理双提升”,启动地面维修车间精益化改造项目,通过重新划分“配件区”“维修区”“停车区”三大功能区块,实现物料流转井然有序;同时推行标准化作业流程,将车辆维修周期平均缩短3小时,维修质量投诉率下降60%,现场管理效能显著提升。
此外,充分调动职工创新积极性,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开展自主改善活动。在生产工艺、设备管理、技术创新、节支降耗等领域,职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:将淘汰的耐压气瓶改造成气压自动加油机,使单次加注时间缩短3-5分钟,每月减少车辆保养时间20小时,同时消除人工搬运油桶可能引发的滑倒风险,实现效率提升与安全保障的双重突破。
从井下巷道到地面车间,从管理层到一线职工,“市场化运作+精益化管理”的深度融合,让矿井管理已从“盯现场催进度”转变为“职工主动扛指标”,管理模式的革新让基层班组焕发出全新活力,为矿井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(未经授权禁止转载)